随着ChatGPT的爆火,无论是在技术层还是应用层,都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的巨大进展,以及给各个行业带来的方向性变革。这些年,数字技术和文博行业的结合越来越多越来越密,文博数字化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。
AIGC、ChatGPT的爆火,是否代表着AI技术的下一个时代,还是会昙花一现?
人工智能又会带来哪些法律和伦理方面的问题,应当如何应对?
AI技术效能的外溢为文博数字化提供了哪些新手段、新路径和新方向?
当前制约AI或者元宇宙这些前沿科技与文化内容深度融合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
带着以上问题,一场极具火花和意义的研讨会应运而生。
网易传媒科技研究院特别邀请了氢原子CEO唐文、《明说三人行》主持人卢东明、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战略部副主任葛涵涛、智东西联合创始人及总编辑张国仁、甲子光年智库院长宋涛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余梦珑,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。
提及人工智能所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数字化文博的意义,网易传媒科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维维表示,ChatGPT如同一套模型,基于普适的技术,把传统博物馆内已有的数据和内容进行智能化,转化为更适用于智能社会的标准化产品、工具化产品。另外,通过预训练大模型可以解决几个核心目标:一是把数据用起来、跑起来,二是加深运算池,普适化变成应用型的平台,解决了老百姓的使用问题、热爱问题、启发问题、教育问题、传播问题。
新技术所带来的的意义和价值,唐文是这样说的:在19世纪末,电力让能源成为公众资源,在1969年,互联网让电子信息成为公众资源,如今ChatGPT的出现让每个人通过最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交互,让智能成为公众资源,这是一场人机交互的革命变化,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参与进来,社交化和互动性是文博行业未来发展吸引年轻人的关键,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博物馆的风景,成为主角。
卢东明表示,新技术的衍生,意味着在大模型的基础上,能够和自然人进行自然语言的全面沟通。另外,新技术所呈现的是个平台级的能力,企业、个人都会在平台二次创业、二次开发甚至应用,给了整个社会无限的想象力。
在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上,葛涵涛表示,通过AR、VR、XR等新技术,主要的应用场景L4的自动驾驶以及飞行器、服务型机器人,垂直化的应用场景会更多比如医疗、远程教学等。还可以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持随时随地的交流。而基于类似博物馆的文化符号和文艺创作类的产品方面,自我创早和开发文创,更好的展现传统文化文博文化。
张国仁说,在60多年的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,终于让全民都能够认识、感知、进入AI的世界和应用的环境。
宋涛表示,对生产模式带来了重塑,尤其在营销数字化的场景有很好的落地。过去普通的消费者从内容的初次生产者变成了二次加工者,未来的内容生产,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,从前端用户分析、到方案的设计到内容的生产、再到宣传渠道的推送。
在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挑战方面,余梦珑说,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法律问题,也包含伦理的挑战,除了是否安全可靠,背后所蕴含的歧视、风险以及意识形态偏见问题、数据隐私的风险,相应法律的制定,以及政策、秩序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程度约束人工智能。
这些年,数字博物馆不仅承载着收藏、保护、研究、展示、教育、传播、弘扬等一系列传统社会职能,还通过采集挖掘数字资源,将其转化成普罗大众看得懂、用得明白的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,从而成为连接古今文明的时空锚点,满足社会公众更广泛的文化需求。“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,在山顶上会合。”这样的场景正在博物馆中成为现实,而未来,我们期待“人工智能+文博”在山顶握手。
08-29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1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5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6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6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7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8 来源:热点新闻
09-08 来源:热点新闻
09-11 来源:热点新闻
08-29 来源:热点新闻